【影响】非遗走进博物馆——苗族堆绣
施洞苗族年妇女的服色成熟稳重,堆绣的配色趋向蓝色冷调。
施洞年女性后领的堆绣
施洞苗装斜襟领子一端的堆绣
老年女性的服饰颜色更加深沉,几乎摒除了所有亮色的点缀。
施洞堆绣面积很,对堆叠工艺的精密程度要求很高,几乎每一处纹样的正都有一枚精巧的卐字纹。在12厘米长,3厘米宽的后领堆绣之上,每一名施洞妇女不仅营造出细致的花型,还在此基础上追求与众不同。
施洞型堆绣的花型变化
相比施洞苗装,革一型苗装上的堆绣面积更大更醒目,通过设计不同的配色折叠方式与堆砌组合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八角星和鱼鸟等图案,既装饰成人的服装,也用美化童装和背扇等。
革一型苗装上的堆绣
堆绣童帽
图片选自鸟丸知子所著一针一线
北京服装学民族服饰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研究服装结构和装饰纹样的同时,十分注重手工技艺的传,本次特邀苗绣非遗传人龙胜英和廖兰英传授苗族堆绣技法。
龙胜英右和廖兰英左
悉心教授,认真观摩
两位老师都自施洞苗族,她们从七八岁开始学刺绣,先学数纱绣,再是绣,也就是施洞破丝绣,按次序最后才学堆绣,由此可知这几种刺绣的难度是层层递进的。
非遗传人和研究生们在一起
制作堆绣使用的主材是很薄的彩色桑蚕丝绫,从前是自家制作,现在人们更愿意从市场上选购成品,直接使用。
施洞苗族妇女在市场上选购丝绫
为了增加丝绫的挺括程度便于折叠,需要使用皂角米上浆。将皂角米和开水一起装进热水瓶闷一夜,颗粒泡发涨成柔软透明状,液体粘腻,此时即可使用。皂角米浆除了可以用给面料上浆,还可以装进塑料袋,将绣花针线从穿过,这样可使绣花线光洁顺滑,不起,不卷结。
皂角米
皂角米浆
浆好的丝绫质地挺括,薄脆犹如硫酸纸,再备好彩色丝线,就可以开始堆绣了。
制作堆绣应用极的绣花针,丝线劈成两份,使用单股穿针使用。
首先在丝绫面料的边缘折出宽度约3毫米的折边,第二步连折边一起剪下宽约8毫米的长条。
在丝绫长条上折叠出直角等腰三角形,第一步叠的折边隐在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之内,然后剪下,成为堆绣的一个最单位,想要完成一块堆绣绣片,这样的单位需要准备成百上千个。
制作一幅心对称的堆绣,首先要在绣地之上四点钉缝一块白色面料作为衬底。
每一个最单位需要钉缝两针第一针在三角形的直角顶点,第二针横跨间的拼缝。只需这两针,一个丝绫三角单位不仅位置固定,不会移动,间的缝隙也严密并拢,不会绽开。
接下就是使用同样的固定方式,将一个一个的丝绫三角按照设计位置叠压缝缀。每一个细的堆绣单位既要排列整齐,又要露出均匀的间隙,起初叠压的层数少还比较好处理,到后数量累积叠压得越越厚,缝缀变得困难起,纹样外扩之后保持排列严整的难度也跟着增大了。
在一片布局严整的堆绣之上,不同的花样靠变化排列规律实现。在改变排列次序之前再次以突出的白色衬底,下面依然是在三角形的顶点钉缝一针,接下将三角形对折,第二针把两层一起固定住,然后依照新的序列依次排列。
堆绣的基本技法并不复杂,真正的难度在于细致的手工与变化多端的堆叠组合方式,以及巨大的重复工作量。简单的技法智慧的方式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苗族刺绣艺术的灵魂,在延续传承了数千年后遇到困境。这两位苗绣非遗传人说她们自己的女儿正在读书,跟如今大多数年轻的施洞女孩一样不喜欢刺绣,她们的盛装都是母亲为她们做的。等到将有一天她们自己为人母亲,又有谁能替再下一辈的施洞姑娘们刺绣姊妹节踩鼓穿的绣衣呢!
在初步了解苗族堆绣技法之后,民族服饰博物馆研究生杨荟涵尝试将这一古老的苗绣技艺设计创新,与当代时尚融合碰撞,以下就是她的时装设计作品。
效果图
本系列的设计者杨荟涵右
备注龙胜英老师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凯里市非物质文化遗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师。